本文刊發于2024年11月04日,中國民航電子報
“我要晚點了……”3米開外,石家莊機場當班引導員梁曉麗就聽到了一位旅客焦急的求助聲。還有1分鐘,顧不上多問,梁曉麗帶著晚到旅客開啟“狂飆模式”,值機、托運行李、安檢……一系列操作如行云流水,直至看著旅客登上擺渡車,梁曉麗的神情終于放松下來,欣慰地自語道:“又成功保障了一位旅客。” 如果回到兩年前,這位旅客或許只能心有不甘地眼瞅著航班離去,徒呼奈何。 再硬的“骨頭”也得啃下來 在會議室里,石家莊機場地面保障部門、貨物裝卸部門、安檢部門、駐場單位的負責人齊聚一堂,每個人都眉頭緊鎖,仿佛有說不完的難處。 這是石家莊機場航班截載時間由35分鐘縮短到30分鐘動員會的會議現場。 2022年,石家莊機場僅用47天便將航班截載時間由40分鐘縮短至35分鐘,從而擺脫在千萬級機場中排名倒數第二的窘境,并達到了千萬級機場的平均水平。 “這一次要從35分鐘進一步縮短到30分鐘,對我們安檢部門來說壓力太大了。在不降低航空安全標準的情況下提速再提速,實現難度太大。”安全檢查站負責人頗感無奈。緊接著貨運裝卸部門負責人也隨聲附和。 然而縮短航班截載時間已經被河北機場集團列為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重點項目之一,與河北機場集團黨委“把壓力留給自己,把便捷留給旅客”的工作方針不謀而合。作為服務品質部主抓該項目的責任人,張斯巍表示沒有退路,行也得行,不行也得行。 怎么辦?“洗腦”!張斯巍表態道,與其讓別人告訴“你能行”,不如讓自己明白“我可以”。 我可以?我可以! 看著繁忙的分揀大廳內貼著黃色、綠色貼紙的行李一件件被挑揀出來,裝上晚到行李保障車,再分別被運送到近機位或遠機位,貨運發展部武劍的臉上有掩飾不住的自豪:“現在看看,還是挺有成就感的。”他對記者介紹說:“我們幾乎所有員工都參與過數據模型的構建工作,那段時間每名在崗員工手邊都放著計時器,隨時記錄大到行李拖車行進、小到行李在傳送帶和轉盤上運輸等每個環節所花費的時間,精確到毫秒。” 讓一線員工構建數據模型,這招堪稱神來之筆。用自己測算的時間構建數據模型,用一摞摞時間記錄單驗證數據模型,半個月后,全員參與構建的、更為科學的數據模型出爐。經過實踐檢驗的數據,其說服力不言而喻,航班截載時間縮短到30分鐘的攻堅戰取得了階段性勝利。 有了這樣的數據模型,無論是服務旅客的引導員、值機員、安檢員,還是保障行李的分揀員、調度員、裝卸工,旅客流和行李流等每個環節的工作人員都時刻在跟自己較勁,努力向數據模型的標準靠攏。 理論比較豐滿,實踐有點骨感 飛機從截載后到起飛的保障流程涉及7個崗位,但其中壓力最大的非行李車司機和裝卸工莫屬。 “原來我們是根據航班截載后系統打出的裝機單,一次性裝完所有行李,核對數量后簽字,整個流程就算完成了。但在縮短航班截載時間后情況就不一樣了,大部分工作都得做在前面。”貨運發展部裝卸工趙軍偉介紹說。 為此,石家莊機場結合實際情況,采用預裝方式,一個航班可能先預裝兩三次,最后再單獨運送、裝載晚到旅客行李。 航班截載時間縮短后,機坪上也更熱鬧了,一輛輛拖車比之前更為忙碌。 “一板大概能裝40件行李,我最多拉過4板行李。現在為了保障晚到旅客,我們有時候會多跑幾趟,也有只裝1件行李的時候。工作強度加大沒有關系,只要旅客們滿意就好。”貨運發展部司機李士鯤笑著說。 他樸實的話語道出了石家莊機場航班截載時間順利由35分鐘縮短到30分鐘的成功奧秘。基層員工用他們的感恩之心點燃了奮進之志,匯集成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,使石家莊機場使命必達、屢獲佳績。 還能縮短兩分鐘 航班截載時間縮短到30分鐘就滿足了嗎?這還不夠,要做就要做到最好! “其實從30分鐘縮短到28分鐘,比從35分鐘縮短到30分鐘還要順暢一些。”張斯巍解釋道,“后者之所以更難,是因為那個時候要改進很多工作流程,相當于是質的改變。而現在流程理順了再提速,大家起碼心里有底。” 此言非虛。從2023年5月啟動30分鐘航班截載標準,到6月全面試運行,再到9月29日正式向社會公布,石家莊機場選擇了一個雙節同慶的好日子來檢驗自己。 此后石家莊機場一鼓作氣,繼續提質增效,各部門緊密協調、統籌配合,最終于2024年7月5日正式向社會公布截載時間縮短至航班計劃起飛前28分鐘,成為國內千萬級機場中對外公布航班截載時間最短的機場。 這就是石家莊機場3年內連續3次縮短航班截載時間的故事。其之所以成功,依靠的是機場全體員工全心全意保障晚到旅客、打造最便捷出行機場的不懈努力。正如他們所說的,“以心傳心、立己達人,我們一直在路上……”